Life of An Actuary

由潤泰個案淺談IFRS17的重要性

雖然現在寫有點晚, 因為潤泰全跟潤泰新兩隻股票早在上個月開始至今跌幅超過50%, 其背後原因就是因為所持有的保險公司南山人壽。 早在今年美聯儲開始加速升息循環, 保險公司就擺脫不了市值快速蒸發的命運。有趣的是同樣身為純壽險公司的中國人壽, 股價是從年初慢慢下跌超過50%, 而潤泰是等新聞爆出來後才瘋狂跌停。 美國升息跟台灣保險公司到底有什麼關係? 我們要注意的是升息直接影響美國股市跟債市的下跌(美國股市與台灣股市也是高度連動)。台灣的壽險公司因為在台灣難以找到存續期間得以匹配保險合約的資產, 非常大部分的比例都拿去投資美國債券了, 一但美元升息, 債券價格下跌, 以當前會計(IFRS9)的規定, 即使未實現的損益也是需要進入損益表衡量的。 不要小看這不到1%的升息, 因為金融業屬於高槓桿行業, 再加上所投資股票部位下跌等連鎖效應(股票下跌直接進入損益)。 當資產因為市場情況一直下跌, 負債的會計計算方式卻未依照市場情況調整, 保險公司淨值都可能一瞬間蒸發(這裡也體現金融業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性)。而IFRS17的用意就在於讓負債也可以跟資產一樣根據市場情況調整。負債可以因為升息而縮水, 減緩對淨值的衝擊。 最後來說說升息對保險公司到底好還是不好吧。個人認為是短空長多。雖然升息很容造成資產價格大幅下跌, 但對於長期市場健康是更有利的。在利息較高的情況下, 保險公司也比較容易賺取利差益。只是今年美聯儲升得又快又急, 潤泰也要靠現金增資來嘗試度過危機。

有錢人都靠房地產致富的三個原因

一直以來, 有土斯有財的概念深植人心。即使股票市場的報酬率看起來更誘人, 為什麼我們聽到更多的情況的有錢人是靠投資房地產來致富呢? 今天席亞就帶大家來解析三個最根本的原因。 1. 房地產是長期投資 比起股票市場, 投資房地產比較沒有止損停利的概念。一方面是因為房產的流動性較低, 另一方面是許多人當面臨房價下跌時都會以“反正可以拿來自住”的心裡持續持有房地產。尤其是第一棟房產, 大部分的人比較不會當作他是投資, 因此沒有止損或是獲利了結的概念。許多人都是等到房價一直漲一直漲才發現自己忽然變得很有錢。諷刺的是這種不止損停利的概念反而是最有效的投資策略, 因為長期下來, 隨著經濟發展, 投資報酬率總會是正的。與其拿部分資金, 在股市短線進出追求高報酬(要知道散戶在股市中短線進出是很難長期獲利的); 在房市裡這種all-in 並且獲得長期穩定報酬的方式才是增加資產最有效的策略。 2. 槓桿不論是自住或是投資, 購買房地產要取得貸款都較投資其他資產容易得多。因為房地產的保值特性, 金融機構更願意以房屋當作抵押品貸款。要知道, 槓桿在你的資產總投資報酬率扮演著最最最最重要的角色。取得便宜有效的槓桿, 是穩定快速致富的不二法門。以30年, 1000萬的房子, 自付2成的房貸為例, 這相當可以使用將近五倍的槓桿30年。如果你購買的房產平均每年漲2%(稍高於通膨), 30年後房價為1800萬。也就是說, 一開始只需準備200萬, 30年後將享有800萬的資產增值(報酬率500%, 但實際上會因為分期付款而稍微低於這個數字)有些黃金地段的房價漲幅遠高於2%, …

國民年金保費到底該不該繳

年滿25的國民, 每當就業的空窗期, 就會收到來自政府的國民年金保險繳費單。以法條上來說, 參加國民年金保險是義務, 但實際因為不知何時會倒帳的年金以及那實行力並不強的罰緩罰則, 讓許多人繳納國民年金的保費的意願極低。再說, 國民年金可以欠繳的年限是10年, 即使補繳要加計利息, 在現在低利率的環境下, 即使補繳, 也不需要額外孵出過多成本, 也因此許多人(尤其年輕人)對國民年金仍選擇觀望。 為了瞭解國民年金有沒有繳費的誘因,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算出年金繳納的投報率(假設國民年金不會倒帳)。 在此之前, 讓我先了解最多人會使用到的老年年金給付內容:以下二擇一, 目前的月投保金額為18,282A式=(月投保金額×保險年資×0.65%)+ 3,772元B式= 月投保金額×保險年資×1.3%經過計算, 如果保險年資在31以下的話, 都是選擇A式比較划算國民年金開辦至今約10年, 如果在這10年內達65歲的投保人, 選擇A式都可以算是政府在送錢給你, 畢竟所需繳的保費真的很少很少。 但由於國民年金是屬於保障高齡及弱勢的社會福利制度, 有投保勞保老年年金金、公保老年年金及其他社會保險的保戶只能選擇B式。也就是說, 只要你有當上班族, 並選擇領取勞保老年年金的話你就只能選擇B式。 目前的保費費率為9%(最終會上漲到12%), 政府補助一般保險人40%的保費假設活至85歲(領取年金20年)以折抵後的保費計算報酬率(以下皆以B式給付為例)分別為:25歲投保至65歲約為5%35歲投保至65歲約為7%45歲投保至65歲約為11%55歲投保至65歲約為25% …

從GDP了解錢可以怎麼賺的

GDP: 國內生產毛額, 指的是代表一國國內人民在某一單位時間中,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一國的GDP越多表示該國的經濟實力越強大。 從所得面來看:GDP = W + R + I + π當中 W = 工資,R = 地租,I = 利息,π = 利潤一家公司的損益表可能如下: 營業收入-銷貨(進貨)成本-人事成本(工資)-地租-財務成本(利息)=利潤營業收入=銷貨(進貨)成本+人事成本(工資)+地租+財務成本(利息)+利潤 由於一家公司的銷貨成本就是另一家公司的營業收入, 銷貨成本也可以繼續拆分為工資+地租+利息+利潤 所有企業的營業收入加起來就變成一國的GDP(暫不考慮政府支出)而營業收入最終會分給1. 員工的工資2. 地主的租金(房地產)3. 債主的利息(債券 存款 保險)4. 股東的盈餘(股票) 除了第1點是個人的勞務付出(如果你選擇自己創業, 你就既是員工也是股東)2~4點都是投資所得, 也是真正生財的工具。也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衍生性商品並沒有生財效果, 只有避險或是投機的效果。而現今大多的金融商品都是由2~4點衍伸出來的。 至於黃金或石油等原物料一是渾然天成的保值工具二是第一級產業多功能消耗材有本身價值存在, 但不具生財效果 席亞認為投資人大部分的資產配置應以生財工具為主, 而我們的賺錢手段也應與GDP一致, 長期下來才會有穩定的報酬。

找一份好工作-寫履歷實作

雖說人力銀行有提供制式的履歷規格, 但如果能有一份自己的履歷表, 就再好不過了。可以的話, 應該對每一份工作客製化一份履歷表。 再開始前, 先跟大家提示兩個小觀念: 1. 履歷表不是要寫我們會什麼, 而是寫希望公司看到我們會什麼如果我們會的東西很多, 在履歷表上列了一堆, 對方可能只會覺得我們很厲害甚至overqualified, 卻不一定覺得我們就是他們想找的人。我們應該傳達的是“這份工作, 我做得來”, 所要盡量寫跟工作職務內容有關的事跡或技能, 即使只有一點點相關, 也要想辦法把它寫成一個技能。例如:一家公司如果徵的是會計, 我們寧可不寫自己有多會財務分析, 也要把我們會使用的會計軟體寫出來(即使只用過一兩次)。 2. 工作能力寫得越具體越好如果公司需要會Excel的人才, 那就要把你會用Excel做什麼寫出來。例如:樞紐分析、Vlookup等等的。或是寫用Excel做了什麼樣報表,這些報表提供了什麼樣的貢獻。另外, 明確的數字更有說服的效果。例如, 你曾做了什麼project, 為公司帶來多少業績。這些都足你讓你的貢獻得以衡量, 也能讓面試的一方更信任你的能力。 有了這些觀念, 我們就可以開始寫履歷了 通常第一步席亞會先把該工作的工作內容和應徵條件貼在履歷表的最上方。以某空司的財務分析師職缺為例: 如此就可以一目瞭然撰寫履歷的目標。 接者履歷分為以下結構撰寫:1. …

找一份好工作-融入生活的小習慣

一份穩定的收入, 是達成財務自由的最初手段之一。得到一份好工作不單單只有加速我們財富的累積, 也加速我們經驗與人脈發展。可以說, 有好的第一步可以完全提升自己的職涯層次。可惜的是, 我們被教導著要如何好好念書, 也花很多時間把成績搞好, 卻沒有花相同的努力在找工作上。 不知道有沒人跟席亞有一樣的經驗。在即將大學畢業的那一年, 仍然沒有什麼找工作的動力。媒體上總充斥著22k、爆肝等等職場險惡的新聞。看到這些, 對職場就先起一半的反感。感覺工作後你就會失去自己的生活, 對未來抱持著悲觀的態度。找工作的時候也是104開一開投一投, 運氣好的話也許可以面試上。接著就開始當慣老闆的奴隸。 好吧, 我想這樣對職場的懼怕的確會讓人沒有找工作的動力(除非你真的被錢逼急了)。但席亞想說的是, 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好工作跟好老闆的(至少在精算領域蠻多的)。所以不論是新鮮人或是想跳槽, 都應該早一步開始準備。如果距離畢業或是換工作還有一段時間, 你最該做的事不是把書唸好甚至不是把工作做好(我知道還是得把工作做好, 但你可以心力分給以下)。按重要度排: 1. 建立有效的人脈有目的性地與他人連結, 會顯得不自然, 也比較容易造成自己的心理壓力。不過我們可以把自己當作是一個移動履歷表, 平常跟接觸到的人聊聊你在做什麼。有很多人在休息的時候不願意談工作, 但你可試試著聊聊你覺得最有趣的部分, 也讓別人感受一下你對工作的熱情。另外, “有意識地”出現在你所需要的人脈會出現的場合, 例如研討會或是Job affair。起初, 可能會覺得麻煩, 但我們也可以抱著一個想學習跟交朋友的心態, …